拜占庭藝術(什麽是拜占庭藝術?)
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拜占庭藝術,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拜占庭藝術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什麽是拜占庭藝術?
- 2、什麽是拜占庭藝術
- 3、拜占庭藝術包括哪些內容?
- 4、拜占庭藝術
什麽是拜占庭藝術?
所謂拜占庭藝術,是一種受羅馬拜占庭帝國影響而產生的藝術風格,它的特點是高度的程序化,色彩豔麗而人物僵硬,重裝飾而鄙視造型,距離真實非常遙遠。特別表現在宗教畫上,人被“神化”,而神又被僵化,人物沒有個性,形象呆滯僵直。
什麽是拜占庭藝術
所謂拜占庭藝術(Byzantine art),就是指東羅馬帝國的藝術。大體來說,所有拜占庭的藝術都充滿了精神的象征主義。重視心象,不容有寫實主義的存在。約5到15世紀中期在東羅馬帝國發展起來的藝術風格和技巧。它成為希臘和羅馬古典藝術與後來的西歐藝術之間的紐帶。拜占庭藝術融合了古典藝術的自然主義和東方藝術的抽象裝飾特質。
拜占庭藝術包括哪些內容?
拜占庭藝術拜占庭藝術(Byzantine Art),約5到15世紀中期在東羅馬帝國發展起來的藝術風格和技巧。它成為希臘和羅馬古典藝術與後來的西歐藝術之間的紐帶。拜占庭藝術融合了古典藝術的自然主義和東方藝術的抽象裝飾特質。 早期基督教藝術與拜占庭藝術之間沒有很分明的分界線。早期的發端時期,從330年君士坦丁堡成為首都開始到500年左右,被稱為前拜占庭時期。在查士丁尼一世(527-65年)統治時期迎來了拜占庭藝術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在8世紀和9世紀的一段時間,一場被稱為反偶像爭辯的糾紛反對聖像崇拜,許多繪畫和雕塑被摧毀。隨著843年反偶像主義的終結,對神聖人物的描繪再次得到鼓勵。 拜占庭藝術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從9世紀持續到12世紀,將寫實主義引進帝國宮廷藝術,將神秘主義引進宗教藝術。拜占庭藝術最後的輝煌發生在13到15世紀中期的巴列奧略王朝統治時期;它被稱為拜占庭複興。在後期階段的宗教藝術表達了更多的情感和自然主義。風格特點從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臘城市拜占庭)為中心的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會相結合的官方藝術。其思想內容是崇拜帝王和宣揚基督教神學,為鞏固貴族階級的統治服務。其風格特點是羅馬晚期的藝術形式和以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為中心的東方藝術形式相結合,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如聖索非亞教堂的中央圓頂形的結構及其內部金碧輝煌的裝飾,反映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統治的權威。在基督教神像學體係的建立和利用、改造舊形式為基督教宣傳服務等方麵,在教堂建築、聖像畫、鑲嵌畫、壁畫、細密畫及工藝美術的風格創造上,都有較大的成果。由於教會的束縛。 拜占庭藝術後期風格傾向於公式化、概念化。它對中世紀歐洲各國,尤其是東正教國家的藝術有巨大影響。1453年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後,拜占庭藝術的曆史已經終結,但其形式仍為東正教會所利用。 成熟的拜占庭風格從早期基督教藝術後期古典形式的風格化和標準化傾向演變而來;以線條和平塗的色彩的動態為基礎,不以形體為基礎。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征受到抑製,取而代之的是標準化的臉型,體型是平麵化的,衣褶被處理為旋動的線條圖案。整個畫麵予人以靈魂超脫肉體的感覺;人物的三維空間表現已為精神力量所取代,這種精神力量藉線條的力量和色彩的明度而表現出來。其人物形象取嚴格的正麵姿勢和拜占庭臉型、巨大的眼睛和銳利的眼神,以及典型的金色背景。這類背景在孤立人物的畫麵上,使形象宛若懸浮於牆壁與觀眾之間的空間某處。拜占庭帝國很少製作雕刻。最多見的小型象牙浮雕用於書籍封麵、聖物箱之類。在君士坦丁堡的上層社會中,其他各種小型藝術品、刺繡品、金器以及彩釉製品也很盛行。手抄本裝飾畫則雖未達到巨型繪畫和鑲嵌畫那樣深刻動人的效果,但對在歐洲傳播拜占庭風格和聖像畫亦曾起過重要作用。 編輯本段表現方麵建築 拜占庭建築繼承了羅馬的建築技巧。在早期階段有兩種形式的教堂——長方形的巴西利卡教堂和平麵呈希臘十字形的圓穹頂教堂。拜占庭是最早使用三角形穹隅來將圓頂置於方形區域之上的地區之一。建於第一個黃金時代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拜占庭建築的傑出典範。到第二個黃金時代,幾乎所有的教堂都是呈希臘十字形平麵的。 最早的拜占庭建築以意大利長方形教堂的平麵設計為藍本,采用巨大的圓屋頂和拱頂。但在結構或視覺效果上,圓屋頂同其下的縱列牆壁之間存在著不協調。因此,在10世紀,大部分地區的建築均已改用輻射狀的設計,包括4座相同的有拱頂的臂狀結構,其交叉處覆蓋有圓屋頂,而臂狀結構即以此為中心向外延伸。這類有中心的、輻射式的設計非常符合東方教會教階組織的宇宙觀。這種宇宙觀可明顯地見於教堂的聖像裝飾設計、壁畫或鑲嵌畫中。它們覆蓋了教堂的圓屋頂、牆壁和拱頂,使建築與繪畫的表達語言充分地融為一體。這種聖像設計也反映著一種禮拜儀式:基督與聖母生平的故事性場麵,不像在西方教堂中那樣按其情節發展順序鋪列在壁上,以配合說教和感召的需要,而是根據節日的意義進行挑選,並按照其神學意義安置。這些鑲嵌畫和壁畫的製作風格反映出它們隻是表達神和上帝的靜態象征的形象。 拜占庭藝術馬賽克插畫 拜占庭工匠將馬賽克藝術發展到了新高度。彩色玻璃管和金色背景創造出閃亮的光色效果。馬賽克裝飾教堂的牆壁和天花板,美化上帝和君王。第一個黃金時代最好的馬賽克作品有意大利拉文那的聖維塔雷教堂。 在第二個黃金時代,在教堂裝飾中形成了古板的圖解(基督教主題安排)。中央圓頂是全能的神(作為萬物之主的耶穌),穹隅是傳福音者,穹頂後部是聖母。當拜占庭晚期壁畫取代價值昂貴的馬賽克時,這種精雕細琢的圖畫仍然得以保留。 插畫手稿常模仿馬賽克,因為很多插畫都以金色或藍色為背景。被稱為聖像的小型板畫,經常將聖母子置於具有高度裝飾性的正式場景。 雕塑與裝飾品 拜占庭帝國很少製作紀念性雕塑。早期曾經雕刻了一些肖像,但主要集中於象牙板雕刻,用於祭壇活動和包裝珠寶盒及其它物品。銀器、珠寶和絲麻織品反映了拜占庭宮廷的盛大和輝煌。拜占庭工匠將景泰藍上釉技巧發揮到了極致。
拜占庭藝術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庭,改稱君士坦丁堡。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分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為都城,而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的國都,史稱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受"蠻族"破壞較少,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較穩定、繁榮,而且東羅馬的主要疆域正是古代希臘文化發達的中心地區,昔日羅馬帝國的強盛之勢也在這兒留下了蹤跡,因此在拜占庭藝術中,可以看到古希臘羅馬傳統的強大影響。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文化是政教合一政體的產物,為宗教和王權服務。皇帝是當然的教會領袖,他不僅代表世俗權力,也象征神的意誌。因此體現著這種精神的拜占庭藝術形象總是威嚴莊重、動人心魄,嚴格程式化的形式高度提煉和簡化,更賦與形象以穩固、永恒的精神。拜占庭的神像必須在天神與君王之間取得統一,皇帝有權幹涉教會,不讓教會利用神像過分地顯示自己的力量,9世紀的反偶像運動就是這種鬥爭的結果。
拜占庭的建築主要繼承羅馬風格,早期教堂建築主要沿用羅馬陵墓圓形或多邊形平麵結構和萬神廟式的圓穹頂。穹頂結構被加以變化,形成由大小不同的穹頂連續構成開闊高大的內部空間的特殊樣式。到拜占庭建築的中後期,四邊側翼相等的希臘十字式平麵取代了圓形、多邊形形式,成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穹頂被沿用下來,成為控製內部空間和外部形象的主要因素。
聖索菲亞教堂是拜占庭藝術中最輝煌的成就之一。這個教堂建於537年,是在532年君士坦丁堡暴亂中被燒毀的聖索菲亞教堂的廢墟上重建的。教堂在構思和技術上受羅馬萬神廟的影響很大,主要部分是一個巨大的半圓穹頂,東西兩頭連接著兩個半圓穹頂,每個半圓左右兩端又接上更小的半圓穹,南北兩邊則是圓拱形牆體,下麵由兩層列柱和厚實的牆體支撐,列柱後麵又有側廊,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高大寬闊、氣勢磅礴而又節奏分明的內部空間。15世紀土耳其人入侵君士坦丁堡後,把聖索菲亞改成清真寺。伊斯蘭教徒不但在內部把基督教裝飾改畫成伊斯蘭教的圖案文字,而且在教堂外部的四個角上建起伊斯蘭建築的尖塔,這樣反倒為雄渾的教堂增添了幾分俊秀。
鑲嵌畫在拜占庭藝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這種以小塊彩色玻璃和石子鑲嵌而成的建築裝飾畫成為教堂內部裝飾的主要形式,其中以聖維塔爾教堂的鑲嵌畫最為知名。聖維塔爾教堂位於意大利的拉文納,這兒原是東哥特王國的首都,公元540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占領該城,並把它建成東羅馬帝國在西方的中心,聖維塔爾也成了查士丁尼的皇家教堂。
在教堂的主要祭壇上方是鑲嵌畫《榮耀基督》,兩邊是皇室參拜的行列,一邊是《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人物被不成比例地拉長了,但顯得非常肅穆、莊嚴。色彩和明暗變化被提煉到最純粹、最簡潔的程度,絲毫不強調立體感,仿佛人們麵對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符號。另一邊是《皇後提奧多拉和女官》,在構圖上略有變化,但也顯得寧靜端莊,在服飾上充分發揮了鑲嵌畫的長處,顯示出珠光寶器、織綿彩緞的華麗,也給畫麵增添了幾分夢幻似的神秘感。
以上就是拜占庭藝術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